機器視覺光源技術解析:關鍵專有名詞與應用解析

機器視覺光源技術解析:關鍵專有名詞與應用解析

在機器視覺系統中,光源的選擇直接影響影像品質、對比度與檢測準確度。理解光學特性與專業術語,能幫助工程師挑選適合的照明方案,進而提升檢測效能。本篇文章將介紹機器視覺照明中色溫、光通量、光強度、照度、輝度與光譜等關鍵指標,並解析其影響與應用場景。


1. 色溫(Color Temperature)

► 單位:絕對溫度(Kelvin, K)
► 定義: 色溫指的是光源發光顏色的特性,定義為與標準黑體(Black Body Radiator)在相同光色時的絕對溫度值。其對應的色點可以在色度圖的普朗克軌跡(Planckian locus)上找到。
一般來說,色溫越高,光線中的
藍色成分越多,紅色成分越少
,反之亦然。
應用與影響
  • 低色溫(暖色光,2700K–4000K):類似白熾燈或黃光LED,適用於低對比檢測,例如有光澤物體或反光材質。
  • 中色溫(中性光,4000K–5500K):接近自然光,適用於一般檢測應用,如PCB檢測、金屬表面檢測。
  • 高色溫(冷色光,5500K–10000K):接近日光,適用於高對比、高精度檢測,例如半導體晶圓或精細結構檢測。
► 選擇色溫時應考量:被測物材質、表面反射特性,以及攝影機的感光特性,以確保影像對比最佳化。


2. 光通量(Luminous Flux)
單單位:流明(Lumen, lm)
► 定義
: 光通量是指光源所發射並被人眼感知的所有輻射能。它代表光源的總發光量,反映了光源的整體亮度輸出

  • ►應用與影響
    • 光通量越大,代表光源整體亮度越高,適合大面積均勻照明
    • 在機器視覺應用中,應根據場景需求與感測器靈敏度來選擇合適的光通量,以避免過曝或影像過暗。
► 選擇光源時應考量:應配合光強度與照度需求,確保影像清晰且對比適當。


3. 光強度(Luminous Intensity)

► 單位:坎德拉(Candela, cd)
► 定義: 光強度是指光源在特定方向內的光通量大小,描述光源在某一方向的發光能力。不同光源會在不同方向產生不同的光強度。
► 應用與影響
    • 聚光型光源(如點光源、同軸光源):具有較高的光強度,適合檢測細小結構或需高對比度的應用。
    • 擴散型光源(如環形光、背光源):光強度較低但分佈均勻,適合大面積或低對比度的物體檢測。
► 選擇光強度時應考量:光源與被測物的距離、發光角度及需要的對比度。


4. 照度(Illuminance)

► 單位:勒克斯(Lux, lx)
► 定義: 照度是指單位面積內所接收到的光通量,即光源照射到物體表面的光強度。公式為:


照度(lx=光通量(lm照射面積(m2
► 應用與影響
  • 高照度環境:適用於高解析度相機,能提供更清晰的影像。
    • 低照度環境:若照度不足,影像可能產生噪點,影響檢測準確性。
► 選擇照度時應考量:相機的感光能力(ISO)、光源距離與分佈,以確保影像細節清晰。


5. 輝度(Luminance)

► 單位:坎德拉每平方米(cd/m²)或尼茲(Nits)
► 定義: 輝度表示光源或被照面在某一方向上的光強度密度,反映了人眼所感知的亮度。
► 應用與影響
  • 在機器視覺中,適當的輝度可以確保相機獲得足夠的對比度與影像清晰度。
  • 影像顯示設備(如監視螢幕、工業顯示器)常使用nits作為輝度單位,數值越高表示畫面越亮。
► 選擇光源時應考量:被測物的反射率與相機曝光設定,避免過曝或影像過暗。


6. 光譜(Spectrum)

► 定義: 光譜是光線依波長大小排列的分佈,可用光譜圖(Power Spectrum Distribution)來顯示光源的能量分佈。光譜特性影響機器視覺系統的成像效果。
► 應用與影響
  • 連續光譜(如太陽光、白熾燈):適用於需要完整可見光範圍的應用,如自然色檢測。
  • 非連續光譜(如LED、雷射、放電燈):適用於特定波長的檢測,如螢光標記、UV光照射等。
► 選擇光源時應考量:相機的感光特性、檢測目標的光學吸收/反射特性,以確保檢測精度。


結論:如何選擇合適的機器視覺光源?

選擇光源時,需要根據被測物的材質、反射特性、檢測需求與成像環境來考量。以下是常見應用與光源建議:
應用場景 建議光源
高對比檢測(銳利邊緣) 冷色光(高色溫LED)、同軸光源
均勻照明(反光材質) 擴散環形光、背光源
高精度測量(微米級) 矩形線光源、偏振光源
顯色性要求高(食品/印刷) 連續光譜光源(白熾燈或高顯指LED)
UV/IR 檢測 特殊波長LED、雷射光源
透過適當的光學配置,能有效提升機器視覺檢測的準確度與可靠性。如有進一步的技術需求,歡迎聯繫我們,我們將提供專業的光源選擇建議與解決方案!
 
line